2013年6月4日 星期二

鋪面之於機場 飛行之必要


鋪面之於機場  飛行之必要

2005

百年飛行神話  美夢成真

「飛行」一直是遠古以來人類的夢想,神話故事裡哪吒腳踏風火輪、孫悟空駕馭筋斗雲、會飛的毛毯、長翅膀的天使、巫婆的掃帚等,人類對飛行的嚮往顯露無疑。遠自十五世紀達文西仿照鳥翼設計之飛行器、十八世紀法國Joseph Etienne Montgolfier的熱氣球、十九世紀(1804)英國喬治卡萊(George Cayley)的滑翔機模型、1891年德國Otto Lilienthal的滑翔翼飛行,已成功地達到離地飛行的夢想,然而利用引擎動力離地飛行則遲至1903年,才由美國的萊特兄弟嘗試成功。從此航空器開始由飛行競賽、敵情偵察、戰鬥、轟炸,演變至今日蓬勃發展之民航運輸,其歷程已逾一百餘年,航空科技在這一百年中突飛猛進。

二次大戰期間,英、美、德、日為掌握制空權,各式精良之戰鬥機與轟炸機陸續發展,戰爭末期噴射引擎戰鬥機問世。1952年英國首度製造出第一架噴射客機,1958年第一架商用噴射客機B 707正式服役。此後,噴射渦輪引擎逐漸取代活塞式引擎,其中1969年服役的巨無霸B 747獨領風騷數十年。
航空運輸需求的成長促進航空器的發展,1990年前後,航空客貨運量成長快速,一般對於大型飛機之發展均樂觀預期,更大膽預測800~1,000座位數飛機將於數年後問世。在空中巴士公司聲明產製A 3××之時,波音公司也聲明研發B 747-400×等;此一時候飛機的發展理念是長程飛行及高容量。
面臨市場的競爭及發展策略的更迭,波音公司放棄原B 747-400×的研發,改朝長程、耗油量少、噪音小之中運量飛機之研發(例如已服役之B 777以及將於2008年服役之B 787而空中巴士公司則仍繼續研發550座位數之A 3××,並正式命名為A 380,首架飛機已於今(2005)年元月18日亮相,預計明(2006)年正式服役;另外為爭奪長程、中運量的航空市場,空中巴士公司也於2004年底宣佈產製A 350
由於航空器的大型化,起落架及輪組型式與數量也隨之變化,以提供地面活動荷重傳遞之介面。飛機輪軸之配置型式,除軍用機如DC 3為二主起落架在前外,民航機之配置型式多為前一鼻輪架,後二~四個主起落架輪組(Landing Gear)。前鼻輪架配合航空器的總重量而有單或雙輪之分,後主起落架則有雙輪、四輪及六輪之配置。
後二主起落架-雙輪之代表機型為MD 80/90A 320;後二主起落架-四輪之代表機型為B 757/767A 300/330;後二主起落架-六輪之代表機型為B 777;後三主起落架-二及四輪之代表機型為DC 10 MD 11;後四主起落架-四輪之代表機型B 747家族;後四主起落架-四及六輪之代表機型為A 380。(詳表一)
表一  機輪排列型式示意

早期機場鋪面  因陋就簡
最早期的機場只是一座飛行場(Airfield),其基本需求是平坦、開濶、風向穩定之青青草原地,並無一定的跑道及鋪面。但伴隨著飛機體型改變,機身重量的加大,以及噴射引擎的使用,促進了機場的發展及鋪面結構與材質的變革。
二次大戰期間,隨著抗日戰事的變化,國民政府往往需於一、二個月之極短時間內,完成一座可提供機隊轉進之戰鬥型機場。此類快速完成之機場道面,多為無鋪面的整平區,再加以舖築砂石級配以克服雨季泥濘的問題。之後,緣於長久性的使用需求、安全性(尤其是噴射引擎飛機)、舒適性及飛機壽命等考量,水泥混凝土鋪面、灌入式瀝青、瀝青混凝土鋪面等相繼被採用,直到今日,水泥混凝土與瀝青混凝土材料同為機場鋪面材料之選項。
台灣地區於日據時代留下許多機場,諸如台北松山、桃園埔心與八德、新竹、台中水湳、雲林虎尾、嘉義水上、台南(桶盤淺)與歸仁、高雄岡山與小港、屏東、恆春、台東豐年、花蓮、宜蘭、澎湖馬公等,其中大多數為混凝土鋪面之機場,少數幾座為卵礫石鋪面(1969年之前台東豐年機場仍為卵礫石鋪面,1970年改為灌入式瀝青鋪面,1980年由軍方整建為水泥混凝土鋪面)。
國民政府遷台後,除整建日據時代所留下之機場外,亦興建為數不少的機場,包括桃園中正、台中清泉崗、台東志航、花蓮佳山、綠島、蘭嶼、七美、望安、金門西洪與尚義及馬祖南竿與北竿(大道)等。金門機場原設於西洪,1958年因八二三砲戰遷移尚義之後,迄今廢棄未用,僅留遺址。金門尚義機場興建時之鋪面材料未可考,目前為瀝青混凝土鋪面;七美、望安機場興建之初採用灌入式瀝青鋪面,1995年改建為水泥混凝土鋪面;其他機場興建時即採用水泥混凝土鋪面,有些道面則因破損或鋪面結構強度不足,而在其上加鋪瀝青混凝土(如台北松山、新竹、高雄小港、屏北、花蓮等)。
此外還有兩座鮮少人知的迷你機場,其一座落於南投縣魚池鄉進入日月潭之右側山坡上,另一座落位於梨山福壽山農場內。兩座迷你機場均離當年蔣介石行館不遠,以供緊急事故使用。梨山福壽山農場機場為卵礫石鋪面,日月潭機場於70年代初改為水泥混凝土鋪面,然而隨著一代強人的去世而荒廢,目前僅存遺跡。
機場鋪面設計方法
機場鋪面設計方法不勝玫舉,其中國際民航組織(ICAO)蒐集了加拿大、法國、英國、美國所發展之慣用方法於其機場設計手冊[1];波音及空中巴士公司則將CoEUS Army Corps of Engineer)、LCNLoad Classification Number)、PCAPortland Cement Association)、FAAFedera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)之設計圖表放在機場規劃用之飛機特性手冊(Airplane Characteristic for Airport Planning)中,供鋪面厚度設計之用。
在設計軟體方面,美國所發展之設計軟體包括FAA傳統設計方法R805FAAFAA新設計法LEDFAA 1.3(須包含B 777於機隊組合中)、PCA設計法DOS 3.0ACPAAmerican Concrete Pavement Association)設計法 AirPave 2000CoEU.S. Army Crops of Engineer)設計法PCASE等。上述設計方法中之剛性鋪面設計除LEDFAA採用層彈性理論外,其他均採用Westergaard之板理論;柔性鋪面則以層彈性理論為主。層彈性理論將基礎視為固態,板理論則將基礎視為液態。
採用上述各種設計方法所獲得之結論如下[2]
1.各種設計法內建之通過涵蓋比(Pass-to-Coverage Ratio)、主起落架荷重百分比、胎壓、接觸面積、輪距等均不盡相同,如需在設計方法上準確的比較,輸入參數應符合各種設計法之需求;
2.在大部份案例中,FAACoE設計法所獲得之鋪面厚度相當接近,PCA則較薄,但當道床k值大於350pci時,CoE設計法所獲得之鋪面厚度最薄;
3. FAA傳統設計法與PCA設計法所得厚度不同之主要因素為:PCA以板中央荷重應力為設計基礎,FAA則以折減之板緣應力為設計基礎,在大部份案例中,折減之板緣應力大於板中央荷重應力;PCAFAA法對預測產生破壞的荷重次數採用不同的疲勞關係曲線;PCAFAA法對道面破壞的定義不同,PCA假設重複荷重樑(Repetitively Loaded Beam)斷裂為破壞,FAA則假設50%的板塊破裂為破壞。
4.所有設計方法對混凝土強度與交通量之敏感性相同,如離場量大、混凝土強度低,所獲得之道面較厚,反之則薄;然而各種設計法對道床反力模數之敏感度不同。
國內慣用之設計方法為FAAPCA法,但PCA法假設100%之接縫傳力能力,如長期之接縫傳力能力不能維持,應酌加舖築厚度;FAA法假設25%之接縫傳力能力,如採用傳力筋或有良好的基礎,可酌減舖築厚度。
鋪面材料與結構
機場跑道及滑行道多採用剛性或柔性鋪面,如剛柔並用時,跑道兩端及滑行道轉彎處採用剛性鋪面,以抵抗轉彎所產生之扭力及起飛時放掉煞車前後所產生之衝擊力;柔性鋪面則用於跑道中段及滑行道直行處等無扭力或衝擊力之區段。停機坪因須防範飛機燃油外洩所導致之侵蝕,多以剛性鋪面為主,如採用柔性鋪面,須以煤焦油為其膠結材料,以防燃油侵蝕。
剛性鋪面將水泥漿體視為膠結材料,以粗、細骨材為填充料,同時視情況添加掺料。水泥漿體採用波特蘭水泥加水拌合而成,水份的多寡將左右水泥漿體的工作性與強度,因此自1970年代起有了減水/強塑劑的開發與使用;1980年代開始對工業廢棄物飛灰、爐石粉等材料之研究開發,使得礦物掺料成為今日改良水泥混凝土強度、耐久性及體積穩定性的瑰寶。
柔性鋪面主要採瀝青為膠結材料,以粗、細骨材為填充料,石灰石粉、水泥或其他無塑性無機物粉為填縫材料,自1980年引進針入度較低之AR 4000瀝青材料於松山機場跑道加鋪之後,其一直為機場柔性鋪面的膠結材料。近年來添加SBS(合成橡膠)之改質瀝青於嘉義大林、中山高、北二高試鋪後成效良好,纖維石膠泥(SMA)瀝青混凝土亦逐漸被採用。
除了表面之磨耗層外,柔性鋪面須有較強之基底層以承擔航空器機輪荷重量;反之剛性鋪面則因具有相當強之勁度,底層無須太堅實,以免增加板塊翹曲/捲曲,而喪失板底與底層緊密接觸之理論基礎。因此,柔性鋪面需要相當厚之基底層,而剛性鋪面則講究均勻之基礎。剛性鋪面使用底層料的理由為:唧水控制、凍融行為控制、排水改善、道床土壤之收縮與膨脹控制、增加鋪面施工容易度等。雖然採用底層料可減低混凝土的臨界應力,但此法較不經濟;若於混凝土板中增加少量的混凝土板厚,則可有效降低其臨界應力。
晚近FAA的機場鋪面設計,建議供起飛總重達到100,000飛機使用之剛性鋪面應採用穩定基層,另建議將具低排水性質之道床土壤加以穩定處理;同時也建議在廣體噴射機使用、基礎較軟弱(k值小於或等於200pci)之縱向鋪面接縫(施工縫)上使用傳力筋(Dowel);以取代接榫(Key)。FAA建議無穩定處理基層之剛性鋪面,其板塊接縫間距(以呎計)不大於2倍板塊厚度(以吋計),且不大於7.6公尺;也建議採用穩定處理基層之剛性鋪面,其板塊接縫間距須較無穩定處理基層之剛性鋪面小,應不大於5倍(20026倍改為5倍)相對勁度半徑(以吋計)或6.1公尺[3,4]
柔性鋪面部份之底層材料大都與剛性鋪面之基層材料相同,此外應另舖築基層材料,而且可以底層材料來替代,但不能使用三明治式組合層(兩層不透水層間使用透水層),道床土壤之建議也類同於剛性鋪面,但增加對膨脹性土壤之處理[3]
目前ACPA正在研究重訂FAA機場施工規範(AC 150/5370)中之波特蘭水泥混凝土鋪面(P-501),將新增加混凝土拌合設計及平坦度等相關規定,同時將納入低成本、節省施工時間、可靠度高之混凝土技術。此外ACPA亦進行降低水泥處理底層(P-304)、低成本混凝土基層(P-306)強度之研究,目的為改善高強度、高磨擦力底層導致面層混凝土板提早破裂的現象;同時將增加水泥、瀝青處理透水底層及無膠結透水底層[5]等透水底層之施工規範。
若剛性鋪面之底層太強,將對面層積效產生負面影響,但其仍須具備均勻與一致性,且需有一定程度的強度。在基底層受水困擾的地質或地區,底層排水相當重要,但絕不可因排水的需要而犧牲底層之穩定性,90年代使用相當普遍的未穩定透水層導致面板提早產生裂縫[6],可資借鏡。
中正機場道面使用評估
中正機場於1970年完成主計畫規劃,1974年開始施工,1979年啟航迄今已歷26載。從機場開始建造迄今,可將中正機場的道面建設史依不同之設計機型、設計方法及結構型式等劃分為五個階段:
第一階段:第一期新工階段(1974~1978),主要包括北跑道、22架位客機坪,5架位貨機坪及其滑行道系統。設計機型DC 8-63,設計方法PCA,混凝土抗彎強度650psi,道床k200pci,碎石級配底層厚度20公分,傳力方式榫接(key),鋪面設計厚度41公分(跑道中段及快速出口滑行道採用38公分),施工採用滑動模板舖築機。
第二階段:第一期後續階段(1979~1983),主要為南跑道及其滑行道系統。設計機型、設計方法、混凝土抗彎強度、道床k值及傳力方式等與第一階段相同,但跑道採用10公分粗砂透水基層、20公分碎石級配底層,而鋪面設計厚度及舖築機具也與第一階段相同。
第三階段:建設停滯階段(1984~1991),主要為5架位貨機坪。設計機型、設計方法、混凝土抗彎強度、道床k值、傳力方式及鋪面設計厚度等與第一階段相同,但採用30公分碎石級配底層、施工採用剛模舖築。
第四階段:第二期工程階段(1992~2000),主要為31架位客機坪, 4架位貨機坪及其滑行道系統。設計機型MD 11,設計方法PCA,混凝土抗彎強度650psi,道床k180pci,碎石級配底層厚度30公分,傳力方式綴縫筋(Dowel),鋪面設計厚度44公分,施工採用剛模舖築。
第五階段:第二期後續階段(2001~迄今),主要為11架位貨機坪及其滑行道系統。設計機型含B 777之綜合機種,設計方法LEDFAA1.2,混凝土抗彎強度700psi,道床k200pci,碎石級配底層厚度40公分,傳力方式綴縫筋(Dowel),鋪面設計厚度49公分,施工採用剛模舖築。
第一階段鋪面使用迄今已逾26年,第二階段鋪面使用也逾22年,兩階段之鋪面均自1994年起即因破裂唧水而陸續進行板塊翻修。民航局曾於2002年進行中正機場道面調查評估,如以南、北跑道中央帶(輪壓區帶)道面之調查結果與兩跑道之使用率進行比較如表二。
表二  中正國際機場跑道道面調查評估結果

跑道別

使用年期

使用率

道面狀況指標(PCI

接縫傳力

%

結構狀況指標(SCI

剩餘服務壽年

北跑道

26

60%

76.8

43

96.7

2.2

南跑道

22

40%

77.0

69

95.1

2.5
表二數據顯示南跑道的表現不如預期,納入使用年期及使用率綜合評論,南跑道之表現比北跑道差很多;造成南跑道服務績效差於北跑道的原因眾多,其中使用非穩定排水基層應為非常重要之原因。此外南、北跑道接縫傳力效果低,與採用接榫、滑模舖築有很大關係,大部份榫接部位於滑模舖築之時即已崩塌,失去了應有之傳力效果,且可能導致道面之破裂、不均勻沉陷與唧水冒漿等現象產生。
整建趁早  營運不打折扣
機場鋪面於完工正式啟用後,往往因為航空器機型重量及使用頻率的增加,以及維護上的疏忽,導致道面提早破壞,而道面的翻修或重建對日趨繁忙的起降活動造成相當嚴重的影響。以中正機場而言,南、北跑道之剩餘服務壽命僅2年餘,為維持正常營運所必要之使用水準,主管維護作業單位必須時時待命,維護工作也須持續進行,然而航空運量逐年增加,起降頻率也持續加大,應趁一條跑道尚可提供尖峰起降服務之時,及早進行整建,整建時程越晚對營運之影響將越大。
機場之道面往往缺乏替代性,跑道尤甚,鋪面結構應考量長期使用需求,採用較保守的設計;另外鋪面使用材料也應考量耐久性、施工容易性、品質一致性及維修頻率與便利性,方能獲得滿意的結果。
參考文獻
1.    ICAO, Doc 9157-AN/901 Aerodrome Design Manual, Part 3, “Pavements”, 1983
2.    ACPA, “A Comparison of Rigid Airfield Pavement Design Methods”, 2002
3.    FAA, AC 150/5320-6D “Airport Design and Evaluation”, 1996
4.    FAA, AC 150/5320-6D “Airport Design and Evaluation” Change 3, 2004
5.    ACPA, “Concrete Pavement Progress”, Nov.15,2004
6.    ACPA, “Concrete Pavement Progress”, Feb.03,2005
 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嗨ㄅ